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光伏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全世界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高速扩张的背后,一场深层的质量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近日,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发布的检测报告数据显示,光伏组件合格率已从2019年的100%大幅度地下跌至2024年的62.9%,超过三分之一的产品未能达到基本质量发展要求。功率虚标、材料减薄、工艺缩水成为行业“潜规则”,低价竞争正在不断侵蚀产品质量与电站安全。
质量失控并非存在于单一环节,而是贯穿产业链的多个关键部分,从组件核心原材料到关键辅材,质量上的问题层层传导,最后导致终端电站隐患重重。
据报告显示,光伏组件核心原材料中,光伏玻璃合格率仅为70%,透光率不足、厚度减薄影响转换效率和抗冲击能力,在面对冰雹、强风等恶劣天气时,组件破损风险明显地增加。关键辅材合格率普遍低于70%,焊带、接线%,导致边框锈蚀变形、焊带电阻超标、接线盒密封散热差等隐患。这样一些问题引发光伏组件隐裂、发电衰减乃至电站火灾,严重损害投资者收益与行业形象。
面对行业内乱象,国家层面果断出手。七月以来,工信部先是组织14家光伏企业召开座谈会,带领企业提升产品的质量,随后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召开会议,推动遏制低价无序竞争、严打功率虚标、清除落后产能,并强化行业自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发布联合倡议,明确反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呼吁企业回归质量本质、聚焦长期价值,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光伏电站的运营周期通常长达30年甚至更久。作为核心发电单元,组件必须长期耐受高温、极寒、风沙等极端环境的考验,其质量直接决定了电站的发电效率、安全性能和投资回报。
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光伏电站开发商榜首的阳光新能源,以系统化实践提供了可行路径。该企业从电站整体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定义了“高效能、高可靠、高融合”的严苛组件标准,用以打造“好电站”。“我们虽不生产组件,但从始至终坚持以电站系统效率为导向,为组件设定远超行业常规的严苛标准。”阳光新能源电站总工程师许明表示。这种从应用端反向定义组件规格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组件厂商单一追求产品性能的局限,真正的完成了从电站全局最优出发的组件价值重构。
在组件选购过程中,阳光新能源以“严实用料、严格标准、严密工艺、严苛管控”标准为核心,要求电池片、胶膜等关键材料全程可追溯,并通过温度循环、湿热老化等多项可靠性测试保障组件耐久度,这种全链把控思路,让其终端电站发电效率持续领先。
当前,光伏行业正站在从量变迈向质变的关键转折点。政策的强势介入与企业自律行动已经启动,但要真正告别“内卷”、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仍需更多企业主动跳出成本博弈,走向技术驱动和价值竞争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阳光新能源将持续从场景应用中积累的实践数据与需求洞察,反哺至上游组件等设备的研发环节,形成“应用反馈-研发响应-产业协同”的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打通了从设备到应用的全链条互动,更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向高质量协同发展迈进。
企业还联合鉴衡认证中心共同发布“光伏好电站”技术成熟度规范,从发电性能、安全可靠及场景融合等多维度建立电站评价体系。此举旨在推动行业摆脱“唯设备参数”的传统思路,转向以电站实际应用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从设备主导向应用主导的真正转型。
阳光新能源的实践表明,以电站为核心、重新定义组件标准,不仅是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公司秉持“多发电 更友好”的理念,依托“魔方”技术平台,协同上下游合作伙伴推进设备标准升级与质量严控,持续提升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发电保障能力,助力行业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与效益并重”转变。
未来,光伏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标准的设计、制造与管控。只有更多企业摒弃低价竞争策略,转向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走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双碳”目标高水准实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