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老产业发新芽 看一根灯杆如何“照亮”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10-12 作者: 成功案例

  “原本以为要等上好几天,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就亮了。”近日,家住淮海路的市民李敏佳发现,头晚“失明”的路灯,次日便恢复照明,言语间充满惊喜。

  市民惊喜的背后,是藏在一根灯杆里的智慧系统——第一时间自主诊断故障、回传信息,调度修东西的人迅速处置。

  如今在扬州主城区,371根智慧灯杆、1953盏路灯分布在9条主干道上。它们编织成一张智慧物联网络——根据车流自动调光、联动环境监视测定、实时发布信息、提供便民充电,甚至化身无人机起降平台,承担城市应急巡航任务。这些为智慧城市建设赋能的路灯,都来自“中国道路照明制造基地”高邮高新区。

  上世纪70年代,高邮高新区人走上灯杆制造的创业路。40多年来,一家家路灯照明企业拔地而起,焊接出了一个壮观的产业集群。巅峰时期,全国近七成的灯杆、四成的室外灯具产自这里。如今,这里聚集着800多家灯具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40家。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生活也在变。随着5G技术大范围的应用,城市智慧照明进入“灯杆2.0时代”。那么,一根灯杆如何再加持大众创业梦?它又该如何融入智改数转网联的时代潮流,抢抓新技术、新场景应用的大风口呢?

  “哐当、哐当……”铁锤敲击钢材的声响,在高邮回荡了近半个世纪。1976年,第一家灯具厂——高邮县照明器材厂在此诞生。

  “现在一根20米长的传统灯杆,市场价在1万到2万元,但利润只有5%。”长期在云南、贵州一带从事市政道路照明安装工程的胡广太是星慧公司董事长,他坦言,市场越来越透明,价格虽因钢材上涨被推高,利润却不升反降,“挣的都是辛苦钱。”

  胡广太今年50多岁了,是高邮路灯照明行业典型的“营销一代”,在全国各地承接照明工程,“找项目、跑工程”让他练就了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他感言:“以前这个行业门槛低,全靠钢材堆重量,靠手艺敲敲打打。只要肯吃苦,就能赚到钱。现在再这么干,路只会越走越窄。”

  高邮高新区一份调研报告揭示出严峻现实:2024年,全区路灯照明产业开票销售同比下降近两成。部分重点企业订单金额大幅度地下跌,最高降幅近五成。

  “现在,不少厂家比拼谁价格更低,利润薄得像刀片。”高邮灯具协会会长王立祥一语道破,“如果不把灯杆从单一照明功能中解放出来,大家很可能被锁死在价值链的低端。”

  “经过反复调研,我们意识到,灯杆不能永远做‘光杆司令’。”高邮高新区经发办主任尤星源说,技术在迭代,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也在升级,我们不变不行,非变不可。“一根灯杆不仅要发光,更要耳聪目明,会感知、能显示、全智能。”

  尤星源表示,现在的一根灯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根集成智慧灯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满足当代城市更新需求,才可以找到老产业发新芽的突破口。”

  10月9日上午9点,汶河北路,一架无人机从灯杆顶端的停机坪轻盈起飞,开始对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与市政设施进行巡检。

  这根看似普通的灯杆,实则暗藏玄机——集成自动充电、数据回传模块,顶端成了无人机在城市中的“巢”。它从单纯的、默默的夜幕亮化者,成为感知城市的“空中之眼”“观察哨兵”。

  眼下在扬州主城区,已有371根智慧灯杆、1953盏路灯正陆续进行数字化升级,它们不仅能智能调光、发布信息,提供便民充电服务,还能协助无人机巡航,如同一双双不眠的眼睛,默默守护城市有序运行。

  “2012年,我国全方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次年扬州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从那时起,我们就意识到,路灯照明的新机遇来了。”高邮市委常委、高邮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舟介绍,2025年,高邮高新区与扬州大数据集团、苏交科集团携手,研发“智慧灯杆+无人机”协同系统,并成立扬州交科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维。如今,该系统已接入扬州政务网和“城市生命线”大平台,今年所有新上市政照明设施全部联网。

  “以前靠人工巡检,效率低,很多隐藏问题发现不了。现在这套系统把巡检效率提升了近10倍,真正的完成智慧化管理。”马舟说,目前扬州主城区已建成三处智慧照明示范区,正逐步推广。

  “有了这套系统,城市管理就像有了‘中枢神经’。”扬州交科主要负责人朱勇解释道,系统能对每盏灯精准控制,按需调节明暗,节能高效;通过集成摄像头和环境监视测定设备,实时回传现场实况;借助物联网技术,智能调度洒水车、巡检车等市政车辆作业路线。同时,系统实时监测每盏灯的用电数据,为节能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开放的接口设计,让各类设备即插即用……

  那么,一根智慧灯杆到底“装”了多少东西?尤星源细数道:“从5G微基站、液晶信息屏,到PM2.5监测仪、监控摄像头,再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无人机停机坪……林林总总,接近50个功能模块。路灯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只是灯,而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基础平台。”

  过去一根灯杆,成本高、利润薄。如今,一根智慧灯杆集成了众多零部件和新功能,价格上去了,利润也水涨船高。同样,因为有产品、有系统、有服务,高邮高新区路灯照明企业在外参与投标工程建设项目的底气更足了。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从南粤深圳到东北三省,各地都对“城市家具”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一根理想的灯杆,需要集成照明、通信、监控、信息发布、环境监视测定、应急充电乃至低空经济接口等多种功能,真正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

  近期,高邮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荣山带着当地的照明企业,前往深圳、广州开展产业推介,并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中标方洽谈供应配套商事宜。王荣山说,不断走出去,协助企业寻找新应用场景,这是政府的应有作为。

  从“雪莲灯”在西藏布达拉宫门前亮灯,到国内顶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城市级灯光总控系统亮相天津服务上合峰会;从照亮杭州亚运会会场,到璀璨卡塔尔世界杯的夜空;从扮靓西安大唐芙蓉园的繁华,到装扮米脂县盘龙山景区的恢弘……高邮灯具悄然变了模样。

  最近,高邮高新区启动第二批精品灯杆企业认证,已有9家企业申报。此前,第一批共7家企业经由国家智能电网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颁了精品认证证书。

  获颁第一批证书的企业宝德照明董事长张宝森和记者说,精品灯杆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去芜存菁,让灯杆这个草根产业不再“草根”,以精细的标准,让产品成艺术品。

  “我们与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合作,出台了精品灯杆的行业标准。比如钢材的厚度,即便只有0.5毫米的误差,都得‘锱铢必较’。”王立祥说,以前靠压价来“内卷”,导致同行伤痕累累。现在做品质衡量准则,做精品灯杆,政府还有意识地培养头部企业,真正让路灯照明产业走上一条欣欣向荣的康庄大道。

  马舟也和记者说,近年来高邮市委提出“灯杆轻量化、光源节能化、系统智能化、工程集成化”的“四化”转型战略,推动传统照明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要市场竞争力,重塑产业新生态。

  近日,在宝德照明的生产车间里,一段银光闪闪的灯杆刚刚下线。首席技术官用手掂了掂,自信地说:“别小看这‘瘦身’,它可是一场革命。咱们这款钛镁合金灯杆,比老的钢杆轻了超过30%,更耐腐蚀,运输安装的成本也唰唰往下掉。”

  这“轻轻一举”的背后,是高邮市委为传统照明产业开出的一剂“四化”转型良方。他们正努力让每一根灯杆,都从冰冷的钢铁蜕变为拥有“绿色心脏”和“智慧大脑”的多功能“城市家具”。

  灯杆的“瘦身”,远不是减重那么简单。高邮高新区组织跃马、伏特等龙头,联手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攻关钛镁合金、碳纤维这些既轻又强的“未来材料”。

  在灯杆“由重变轻”的同时,一场关乎其“外表”的绿色变革也在悄然发生。传统的热镀锌工艺能耗高、碳排放量大。此时,一种名为自泳涂装的新技术进入了视野。一位参与该项目的工程师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如果把热镀锌比作‘桑拿’,那自泳就像给灯杆‘泡温泉’。它全程常温操作,无需高温加热,能耗直降70%以上,碳排放减少七八成,彻底告别了锌、铅等重金属污染。”

  “这技术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开元公司负责人丁广春算了一笔账,“不光环保达标,综合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能降40%到60%,漆面还更平整好看。我们的高端智慧路灯正需要这件‘新衣’。”目前,天祥、隆昌、开元、诺尔等本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计划抱团成立新公司,专门推广这项绿色技术,为高邮灯杆“镀”上一层环保金。

  在让灯杆变“轻”、变“绿”的同时,高邮高新区人也在让它变“亮”、变“聪明”。

  “以前的路灯是‘傻亮’,现在可是‘智慧光’。”豪纬集团董事长郝炳和介绍,在亳州实施的路灯改造项目,他们就用了高效节能模块和智能电源,能耗直接降了60%。对下一代石墨烯灯丝等前沿技术的探索,也开始启动。

  所有这些聪明的灯杆,最终都将被“超级大脑”——区域级智慧照明云控平台统一管理。平台开发负责人形象地解释:“我们的目标就是‘即插即用’。未来,不同厂家的合规硬件接进来,就像U盘插电脑一样简单。”目前,这个已接入扬州“城市生命线”的系统,正实时监控着全城路灯,让城市管理更精准高效。

  转型,也彻底改变了高邮高新区照明企业的“攀登”模式。龙腾照明形成了从研发到运维的“五维一体”新模式;宝典电气玩转智慧城市和夜经济场景,将“中国方案”与“高邮标准”打包出海;守恒公司在肯尼亚建起智慧照明海外仓,预计明年能带动近千万美元的进出口额;高邮高新区2025年9月开票销售达到1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

  漫步在高邮高新区,每一根被赋予新生的灯杆,都在诉说着这座传统产业重镇的雄心:它不再只满足于照亮夜空,更在为未来城市贡献“一束光”的智慧。

二维码
关注我们